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出自哪首诗?

4个月前 (04-28)诗词赏析20

诗词原文

逍遥游·节选

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出自哪首诗?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感悟,影响深远。

译文

放眼远望这辽阔的天地,我又怎么知道哪里才是大小事物的归宿呢?

释义

“普天壤以遐观”意指放眼整个天地进行远望,“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万物大小、得失、去留的豁达与超脱,他不再执着于具体的事物或结果,而是以一种更加宽广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赏析

这句诗是陶渊明《逍遥游》中的一部分,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束缚的情怀,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与人生被赋予了深刻的哲理意义,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超脱,这句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哲理,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句。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到刘宋初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辞官归隐,最终过上了躬耕自给、饮酒赋诗的田园生活,这首《逍遥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这首诗,陶渊明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展现了他高洁的人格和深邃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这句诗在流传过程中常被单独引用,但它实际上是《逍遥游》中的一部分,与整首诗的主题和意境紧密相连,在理解和赏析这句诗时,需要将其放在整首诗的背景和语境中进行考虑。

“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