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旧隐、依然在,但鹤巢、时有堕松。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访旧隐
唐·刘长卿
一径入云峰,居然旧隐中。
绿苔行迹少,红杏一枝通。
依然在竹色,但鹤巢时有堕松。
空山无近远,樵路失西东。
作者及朝代
刘长卿(约709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后迁居洛阳,他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其诗作多写贬谪漂泊之感,情调悲凉,词旨凄婉,有《刘随州集》。
作者简介
刘长卿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早年曾应试及第,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后因官场失意,多次被贬谪,他的诗歌深受杜甫影响,风格清丽雅致,尤其擅长五言律诗,是唐代五言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一条小路蜿蜒通向云雾缭绕的山峰,那里竟然是我旧时的隐居之处,绿色的苔藓覆盖着地面,行人的足迹稀少,只有一枝红杏从篱笆墙内探出头来,指引着我前行,竹林依旧青翠欲滴,只是那鹤巢偶尔会有松果坠落,空旷的山中,无论远近都显得那么寂静,砍柴的小路让人辨不清东西方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旧日隐居之地的情景,通过描绘幽静的自然环境,如云雾缭绕的山峰、绿苔覆盖的小径、红杏出墙的景象,以及竹林、鹤巢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诗人通过对比旧日隐居之地的变化与不变,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探访旧隐的所见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的幽静与美丽,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通过对比旧日隐居之地的变化与不变,也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依然在竹色,但鹤巢时有堕松”一句,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恒久不变,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长卿被贬谪期间,他因官场失意而心生归隐之念,于是探访旧日隐居之地,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探访过程中,诗人被眼前的自然美景所打动,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怀念与感慨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他因官场失意而带来的内心苦闷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