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少国疑成语的解释
"主少国疑"成语的摘要:该成语意指君主年幼,国人对其能力和国家的未来产生疑虑,常用来形容国家处于政权不稳、局势动荡的境况,暗示着因君主年幼而导致的政治不稳定和民众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1、主少国疑的拼音:
zhǔ shào guó yí
2、主少国疑的释义:
指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也指君主年纪轻,尚未树立威信,而大臣们对国家的未来感到疑虑和不安。
3、主少国疑的出处: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不定。”这句话描述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因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而太子年幼,国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产生了传位于子的想法,但又担心因此引发动荡。
4、主少国疑的例句:
在古代,每当遇到“主少国疑”的情况,往往会导致权臣篡位或外敌入侵,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5、主少国疑的成语用法: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一个国家或政权在君主年幼、威望未立时所处的困境,它强调了年轻君主在治理国家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大臣和民众对此产生的疑虑和不安。
6、主少国疑的示例:
东汉末年,汉献帝年幼即位,董卓趁机专权,导致朝廷内外动荡不安,就是一个典型的“主少国疑”的例子。
7、主少国疑的近义词:
- 幼主临朝,意指年幼的君主即位,国家处于不稳定状态。
- 国本未固,指国家的根基尚未稳固,常用于形容新政权或年轻君主统治下的国家。
8、主少国疑的反义词:
- 国泰民安,意指国家太平,人民安乐,与“主少国疑”形成鲜明对比。
- 老成持重,形容人经验丰富,办事稳重,常用于形容经验丰富的君主或大臣,与年轻君主缺乏威望形成对比。
虽然“主少国疑”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成语,但其含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在讨论政治稳定、领导层更替等话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