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松篁深处润沾衣,也觉浓阴渐渐肥。出自哪首诗?

10个月前 (12-22)诗词赏析16

诗词原文

山行

松篁深处润沾衣,也觉浓阴渐渐肥。出自哪首诗?

宋·释绍嵩

松篁深处润沾衣,也觉浓阴渐渐肥。

野鸟乱啼人不到,白云深处掩柴扉。

作者简介

释绍嵩,南宋时期的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林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虽然他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热爱自然、向往隐逸生活的僧人。

译文

在松林和竹林的深处,湿润的空气沾湿了衣裳,也感觉到浓密的树荫渐渐变得肥厚,野鸟在四处乱啼,却不见人影到来,白云缭绕的深处,柴门静静地掩映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林间行走时所见到的景象,首句“松篁深处润沾衣”写出了山林间的湿润和清新,松林和竹林是山林中的常见植被,它们不仅为山林增添了绿意,还带来了湿润的空气,次句“也觉浓阴渐渐肥”则进一步描绘了树荫的浓密和茂盛,仿佛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荫在不断地增厚,后两句则通过野鸟的啼叫和柴门的掩映,营造出一种幽静、寂寥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林隐逸生活的画卷,诗人通过描绘松林、竹林、野鸟、白云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宁静致远的氛围,诗人还通过“润沾衣”、“浓阴渐渐肥”等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林间的湿润和生机,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禅意,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和洗涤。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无从得知具体的细节,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在山林间行走时,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从而创作出来的,诗人通过描绘山林间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山林隐逸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富有禅意的表达,成为了释绍嵩诗作中的佳作之一。

“松篁深处润沾衣,也觉浓阴渐渐肥。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