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人生百年内,忧乐千万端。下一句是什么?

9个月前 (12-24)诗词赏析21

诗词原文

人生

人生百年内,忧乐千万端。下一句是什么?

唐·白居易

人生百年内,忧乐千万端。

忽见新来雁,方知故国寒。

中宵频梦见,拥膝独长叹。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旧关。

归期犹及柳,别意已如兰。

魂梦长飘忽,离亭欲晓寒。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人生在这百年之内,忧愁与快乐有千万种变化,忽然看见新来的大雁,才知道故乡已经寒冷,半夜里频频梦见故乡,独自抱着膝盖长叹,瘦马眷恋着秋天的青草,远行的人思念着故乡的关隘,归期还赶得上柳树抽芽,离别的情意已经如同兰花般幽香而深远,魂魄和梦境总是飘忽不定,离别的亭子在即将破晓的寒冷中显得更加孤寂。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人生中的忧乐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大雁南飞、梦中相见、瘦马恋秋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人也通过“归期犹及柳,别意已如兰”等诗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离别的深深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人生百年内,忧乐千万端”开篇,直接点明了人生的复杂多变,随后,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情感真挚而动人,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远离故乡、漂泊异乡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因此更加怀念故乡的温暖和亲人的陪伴,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将自己的思乡之情与人生的忧乐变化相结合,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背景下,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人生百年内,忧乐千万端。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