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伏枥我何伤,著鞭渠可畏。的解释

9个月前 (12-26)诗词赏析16

诗词原文

老骥伏枥

伏枥我何伤,著鞭渠可畏。的解释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伏枥我何伤,著鞭渠可畏。

作者简介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诗鬼”,李贺的诗作常常描绘出光怪陆离、阴森诡异的画面,语言瑰丽奇特,情感深沉激越,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病弱的身躯支撑着宽大的纱帽,我这位孤臣漂泊在万里之外的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但我从未忘记为国担忧,直到死后才能安心合上棺材。

天地神灵都在扶持着国家的社稷,京城的父老都在盼望皇帝的车驾回来。

老马伏在槽边,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可怕的是那些正在挥鞭赶路的年轻人啊!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中“伏枥我何伤,著鞭渠可畏”两句,以老马伏枥自喻,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并无伤感之情;而那些正在努力奋斗的年轻人(著鞭者)才是值得畏惧的,因为他们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

赏析

这首诗是李贺晚年所作,诗中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病弱和孤独,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望,特别是“伏枥我何伤,著鞭渠可畏”两句,以老马自喻,既表达了自己对衰老的坦然接受,又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敬畏和期待,这种对比和反差,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贺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困境,身体衰弱,仕途不顺,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的病弱和孤独,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望,他也以老马自喻,表达了自己对衰老的坦然接受和对年轻人的敬畏和期待,这种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李贺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伏枥我何伤,著鞭渠可畏。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