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朝辞承明殿,暮下金马门。的解释

9个月前 (12-29)诗词赏析15

诗词原文

咏史

朝辞承明殿,暮下金马门。的解释

唐·王维

箫鼓哀吟思东岱,行宫深殿独徘徊。

朝辞承明殿,暮下金马门。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译文

箫鼓声声哀怨,我思念着东方的泰山,在行宫深深的殿堂里独自徘徊,早晨辞别了承明殿,傍晚又走进了金马门,玉石砌成的台阶上空无一人,只有归巢的鸟儿在急速飞翔,哪里是我的归程呢?只见长亭连着短亭,不知何处是终点。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在宫殿中的孤独徘徊,以及早晚奔波于朝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朝辞承明殿,暮下金马门”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忙碌的官场生活,承明殿和金马门都是唐代朝廷的重要场所,诗人频繁往来其间,显示出其政务的繁忙。

赏析

这首诗以“咏史”为题,但实际上更多地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心境,诗中通过“箫鼓哀吟”、“独徘徊”等词语,营造出一种哀怨、孤独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而“朝辞承明殿,暮下金马门”两句,则以其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既展现了诗人忙碌的官场生活,又暗含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创作背景

王维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时代,虽然王维曾一度得到朝廷的重用,但仕途的坎坷和官场的黑暗,使他逐渐对现实产生了厌倦和不满,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自己在宫殿中的孤独徘徊和早晚奔波于朝廷的情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朝辞承明殿,暮下金马门。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