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收成防雀鼠,种植聚奴童。的解释

9个月前 (12-29)诗词赏析15

诗词原文

田园杂记

收成防雀鼠,种植聚奴童。的解释

唐·李绅

收成防雀鼠,种植聚奴童。

禾黍千畦秀,桑麻万顷丰。

村居无俗客,门巷有清风。

日暮闲相聚,开樽话岁功。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后历任校书郎、国子助教等职,他关心民间疾苦,曾写下《悯农二首》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晚年因卷入“牛李党争”而仕途坎坷,最终卒于淮南节度使任上,李绅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译文

庄稼收成时要防备雀鸟和老鼠的侵扰,种植时则聚集奴仆和孩童一同劳作,千畦禾黍茁壮成长,万顷桑麻丰收在望,村中居住没有俗客打扰,门巷间吹拂着清风,傍晚时分大家闲聚一堂,开坛饮酒共话一年的收成。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丰饶,首联“收成防雀鼠,种植聚奴童”点明了田园劳作的艰辛与防范;颔联“禾黍千畦秀,桑麻万顷丰”则展现了丰收的景象;颈联“村居无俗客,门巷有清风”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清幽与宁静;尾联“日暮闲相聚,开樽话岁功”则表现了村民们在丰收后的喜悦与欢聚。

赏析

这首诗以田园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在劳作中的艰辛与收获后的喜悦,首联“收成防雀鼠,种植聚奴童”既表现了农民对庄稼的珍视与呵护,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颔联“禾黍千畦秀,桑麻万顷丰”则以宏大的场面展现了丰收的壮观景象,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畏,颈联“村居无俗客,门巷有清风”则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田园生活的清幽与脱俗,尾联“日暮闲相聚,开樽话岁功”则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后的欢聚与满足,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绅仕途较为平稳的时期,他有机会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生活,从而产生了对田园生活的深厚感情,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与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宁静、清幽生活的向往,在“牛李党争”的动荡政治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为李绅提供了一个暂时逃离现实、回归自然的避风港。

“收成防雀鼠,种植聚奴童。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