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居常慎动止,一息堪自扪。全诗是什么?

9个月前 (12-30)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慎动吟

居常慎动止,一息堪自扪。全诗是什么?

朝代:宋代

作者:邵雍

居常慎动止,一息堪自扪。

心静神自安,波动则难存。

如风吹微云,云过天愈明。

又如鉴中水,有尘失其清。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一生不仕,隐居苏门山,后定居洛阳,著书讲学,创办书院,名震京师,其著作《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对于后世影响深远,是理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

译文

平时生活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每一刻都要反省自身,内心平静则精神自然安定,心绪波动则难以保持平和,就像微风吹过云朵,云过之后天空更加明亮;又如同镜子中的水,一旦有了尘埃便失去了清澈。

释义

这首诗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慎动”原则,即在日常生活中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定,通过比喻,诗人阐述了心静则神安、波动则乱的道理,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平和。

赏析

邵雍的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个人修养中的“慎动”原则,首句“居常慎动止,一息堪自扪”直接点题,强调了日常生活中要谨慎言行,时刻反省自身,诗人通过“心静神自安,波动则难存”的对比,进一步阐述了心静与神安的关系,以及波动对内心平和的破坏。

后两句“如风吹微云,云过天愈明,又如鉴中水,有尘失其清”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心静与波动、清澈与浑浊的对比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保持内心平静与清净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

邵雍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邵雍选择了隐居讲学的生活方式,致力于个人修养和理学研究,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旨在通过阐述“慎动”原则,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这首诗也体现了邵雍作为理学家的思想精髓和人生追求。

“居常慎动止,一息堪自扪。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