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一鸣恊韶乐,千载应昌期。的释义

9个月前 (12-30)诗词赏析16

诗词原文

昌期乐

一鸣恊韶乐,千载应昌期。的释义

唐·李隆基

一鸣恊韶乐,千载应昌期。

天地同欢宴,山河共展眉。

祥云笼御苑,瑞气绕宫闱。

海宇升平日,皇恩被九垓。

作者简介

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朝第七位皇帝(712年-756年在位),他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李隆基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固唐王朝的边疆,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译文

一声鸣叫伴随着和谐的韶乐响起,预示着千年的昌盛时期已经到来,天地间共同欢庆这盛宴,山河也舒展了眉头,展现出喜悦之态,吉祥的云朵笼罩着皇家的园林,瑞气环绕着皇宫内外,四海之内都迎来了和平安定的日子,皇帝的恩泽遍布九州大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鸣惊人和韶乐和谐的场景,预示着国家将迎来千年的昌盛时期,诗中通过天地同欢、山河展眉等意象,表达了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祥云笼御苑、瑞气绕宫闱等描写,也体现了皇家的吉祥和繁荣,海宇升平、皇恩被九垓的表述,则进一步强调了国家和平安定、皇帝恩泽广被的局面。

赏析

这首诗以宏大的气势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唐玄宗时期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诗中通过对一鸣恊韶乐、千载应昌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期待,通过天地同欢、山河展眉等描写,也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自豪和喜悦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当时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稳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唐玄宗作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一鸣惊人和韶乐和谐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期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玄宗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自豪和喜悦之情,以及对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鸣恊韶乐,千载应昌期。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