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五马驰官道,双旌指驿楼。上一句是什么?

9个月前 (12-31)诗词赏析18

诗词原文

送郑侍御谪闽中

五马驰官道,双旌指驿楼。上一句是什么?

唐·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游。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愁。

五马驰官道,双旌指驿楼。

应须挟风雨,以自洗愆尤。

作者及朝代

作者:高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的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译文

你遭贬谪远赴闽中不要怨恨,因为那地方我过去也曾游历。

那里大概秋天的大雁稀少,只是夜晚猿猴的悲啼令人哀愁。

你将乘着五马拉的车子奔驰在官道上,旌旗双展指向驿楼飘去。

到那里后,希望你能够呼风唤雨,洗刷掉自己的冤屈和过失。

释义

这首诗是高适送别友人郑侍御被贬往闽中(今福建一带)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贬谪的同情与安慰,同时也寄寓了对友人未来能够洗冤昭雪的期望。

赏析

1、情感真挚:全诗情感真挚,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字字珠玑,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意境深远:通过“秋雁少”和“夜猿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暗示了友人贬谪之地的荒凉与孤独。

3、寓意深刻:“五马驰官道,双旌指驿楼”两句,既是对友人即将踏上贬谪之路的描写,也寓意着友人虽遭贬谪,但仍保持着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4、期望与鼓励:诗末“应须挟风雨,以自洗愆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能够洗冤昭雪的坚定信念和美好祝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官员因各种原因被贬谪的现象时有发生,高适与郑侍御交情深厚,得知友人被贬闽中后,便写下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同情与安慰,高适也希望通过这首诗能够激励友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五马驰官道,双旌指驿楼。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