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诏收宽徭榜村路,悍吏不来鸡犬乐。出自哪首诗?

9个月前 (12-31)诗词赏析21

诗词原文

新安吏

诏收宽徭榜村路,悍吏不来鸡犬乐。出自哪首诗?

唐·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诏收宽徭榜村路,悍吏不来鸡犬乐。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我走在新安道上,听到喧哗声,原来是官府在征兵,我问新安吏:“新安这样的小县,难道就没有壮丁了吗?”他回答说:“昨夜府里的公文下来了,要征调中男去服役。”“中男年纪那么小,怎么能守卫王城呢?”那些肥壮的男子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男子则孤单无依,傍晚时分,白水向东流去,青山间仍回荡着人们的哭声,我劝你们不要哭干了眼泪,收住你们的泪水吧,眼泪哭干了就会露出骨头,但天地始终是无情的!我们的军队攻打相州,日夜盼望能平定叛乱,但没想到叛贼难以预料,我们的军队溃败了,士兵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各地,为了就近取得军粮,士兵们驻扎在以前的营垒里,并在旧京训练士兵,他们挖的战壕不深,放牧战马的任务也比较轻松,朝廷下了诏书,减轻徭役,在村路上张贴宽徭的榜文,凶恶的官吏不再来骚扰,连鸡狗都很高兴,更何况秦地的士兵耐苦善战,被驱使着去作战,就像鸡犬一样,我虽然问了这么多,但那些服役的人哪里敢申诉自己的怨恨呢?就像今年冬天,关西的士兵还没有得到休息,官府又急着要征收租税,租税从哪里来呢?由此可知生男孩是坏事情,反不如生女孩好,女孩还能嫁给近邻,男孩长大却埋没在荒草堆里,你没看见,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着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哭叫。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杜甫在新安道上所见到的征兵情景,以及他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刻同情,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中男被征、百姓哀哭、官吏凶恶、士兵苦战等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使诗歌更加生动、真实,通过新安吏的回答,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征兵制度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肥男与瘦男的对比、哭声与白水的对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杜甫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如“眼枯即见骨”暗示了人民的苦难已经到了极点,“青海头”则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当时,唐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深感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危亡,因此创作了这首《新安吏》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呼声,在这首诗中,杜甫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同情,还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和平的渴望。

“诏收宽徭榜村路,悍吏不来鸡犬乐。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