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昔闻有客荐扬雄,清世文章又见公。的意思及出处

9个月前 (01-01)诗词赏析16

诗词原文

酬令狐郎中见寄

昔闻有客荐扬雄,清世文章又见公。的意思及出处

唐·刘禹锡

昔闻有客荐扬雄,清世文章又见公。

白发生人未老时,青云垂路却蹉跎。

因思别后闲吟处,月露烟霞兴自多。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此诗为节选,原诗较长,但“昔闻有客荐扬雄,清世文章又见公”为关键句,故以此段为核心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但性格刚毅,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刘禹锡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讽刺现实的锐利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温婉篇章。

译文

从前听说有人推荐扬雄,在这清明的时代我又见到了您这样的文章大家。

释义

“昔闻有客荐扬雄”一句,借用了汉代文学家扬雄的典故,扬雄以文章著称,此句意在赞美对方(令狐郎中)的文学才华堪比古人。“清世文章又见公”则直接点明,在这样一个清明盛世,又能见到像您这样才华横溢的文人。

赏析

这两句诗以历史典故开篇,既表达了对令狐郎中文学才华的高度评价,也透露出诗人对当世文学繁荣的欣慰之情,刘禹锡通过对比历史与当下,强调了令狐郎中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文学传统的尊重和继承,诗句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文学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写给令狐楚(时任郎中)的,令狐楚是刘禹锡的好友,也是他的文学知音,在刘禹锡仕途不顺、身处逆境之时,令狐楚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和鼓励,这首诗不仅是对令狐楚文学才华的赞美,也是刘禹锡对自己文学追求和人生信念的抒发,在诗中,刘禹锡以扬雄自比,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但文学之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文学繁荣的美好期望。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赞美友人的佳作,也是刘禹锡文学思想和人生哲学的深刻体现。

“昔闻有客荐扬雄,清世文章又见公。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