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二妙不可作,抚卷心孔哀。的意思及出处

9个月前 (01-02)诗词赏析24

诗词原文

哀二妙

二妙不可作,抚卷心孔哀。的意思及出处

唐·韦庄

二妙不可作,抚卷心孔哀。

泪沾坟上土,酒洒竹间苔。

凤去池馆静,龙亡海宇摧。

唯应清夜梦,长与故人来。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

朝代:唐代(约836年-约910年)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的衰落与五代的动荡之中,作品多反映战乱离苦和个人情感,韦庄的诗风清丽,词则婉约动人,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两位杰出的才子已经不在人世,我抚摸着他们的诗卷,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哀,泪水沾湿了坟上的泥土,酒水洒落在竹林间的青苔上,凤凰飞去,池馆变得寂静无声;蛟龙逝去,整个天下都仿佛失去了支柱,只有在清冷的夜晚,我才能在梦中与这些故友重逢。

释义

“二妙不可作”指的是两位才华横溢的友人已经去世,无法再创作。“抚卷心孔哀”表达了诗人面对友人遗作时内心的悲痛。“泪沾坟上土,酒洒竹间苔”通过具体的动作描绘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凤去池馆静,龙亡海宇摧”用比喻的手法,形容了友人去世后,世界仿佛失去了光彩和力量。“唯应清夜梦,长与故人来”则寄托了诗人希望在梦中与友人重逢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抚卷、泪沾、酒洒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诗中“凤去池馆静,龙亡海宇摧”两句,用凤凰和蛟龙比喻友人,既赞美了他们的才华和地位,又表达了他们去世后世界的空虚和失落,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庄的这首诗可能是在他得知两位友人去世后,心情沉重,难以释怀的情况下创作的,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都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失去了生命,韦庄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对友人的去世深感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哀二妙》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怀念之情,这首诗不仅是对逝去友人的悼念,也是对那个时代动荡不安、人才凋零的深刻反映。

“二妙不可作,抚卷心孔哀。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