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教欲明南国,无如小召公。上一句是什么?

9个月前 (01-04)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南国教明

教欲明南国,无如小召公。上一句是什么?

唐·刘禹锡

教欲明南国,无如小召公。

文身乌浒地,铜柱伏波功。

春入越溪早,晴开楚岫空。

今来濡翰处,犹似建章宫。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创作,善于提炼和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形成意境优美的诗歌特色,尤其擅长七言绝句。

译文

要想在南国传播教化,没有谁能比得上小召公(这里指有教化之功的人,或喻指某位贤能的官员),在乌浒族文身之地,有伏波将军树立铜柱的武功,春天早早地进入了越溪,晴朗的天空让楚地的山峰显得更加空阔,如今我挥毫书写之处,仍仿佛能感受到建章宫的宏伟气象。

释义

这首诗通过赞美某位有教化之功的官员(小召公为喻),表达了对在南国传播文明、教化民众的期望和赞美,诗中提及的“乌浒地”和“伏波功”,分别指代了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功绩,以此衬托教化之功的深远影响,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挥毫书写的场景,表达了对当前教化成果的肯定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展望。

赏析

刘禹锡的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主题,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教化之功与军事武功相提并论,突出了教化在治理国家、安定民心方面的重要作用,诗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的描写,使得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自然之美,诗中的“今来濡翰处,犹似建章宫”一句,还表达了诗人对教化成果的自豪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禹锡在南方任职或游历的经历有关,在唐代,南方地区相对落后,教化不兴,因此刘禹锡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来呼吁和倡导在南国传播教化、提高民众素质,诗中也可能寄托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未来社会进步的期望和憧憬。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诗中的“小召公”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可能是诗人为了表达主题而虚构的形象或代指某位贤能的官员,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需要结合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和理解。

“教欲明南国,无如小召公。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