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儿今得官亲不在,满地寒蒿不堪采。的释义

8个月前 (01-08)诗词赏析15

诗词原文

思母

儿今得官亲不在,满地寒蒿不堪采。的释义

唐·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买与谁居?

儿今得官亲不在,满地寒蒿不堪采。

作者及朝代

作者:与恭,字行简,一字守恭,号巽斋,南宋初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大致生活在宋高宗赵构至宋孝宗赵昚时期。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与恭为南宋初年的一位僧人兼诗人,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世态的感慨,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尤其在表达亲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思母》是其代表作之一,深刻体现了诗人对亡母的深切怀念。

译文

霜打芦花,泪水沾湿了衣裳,白发苍苍的母亲再也不能倚靠在柴扉旁,去年五月黄梅时节,家中粮尽,我曾典当袈裟去买米,只为让母亲免受饥饿之苦,膝下难道没有六尺高的儿子吗?但我的孩子们(阿昭、阿买)如今又与谁相依为命呢?如今我虽已得官,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满地的寒蒿,让我如何去采摘,以寄托我对母亲的哀思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对亡母的深切怀念,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以及诗人内心的悲痛与无奈,前两句通过“霜殒芦花”和“白头无复倚柴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暗示了母亲的去世和家庭的变故,后两句则通过回忆典当袈裟买米的往事,以及现在得官而母不在的遗憾,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赏析

《思母》一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亡母的深切怀念,诗中“霜殒芦花”、“白头无复倚柴扉”等意象,既富有画面感,又寓含深意,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家庭变故的无奈,诗人通过回忆与母亲共度的艰难岁月,以及现在得官而母不在的遗憾,进一步凸显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以及诗人对母亲的深深眷恋。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一位僧人,与恭在修行之余,也深深体会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母亲的去世,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打击,在得官之后,面对物是人非的境遇,诗人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思母》,以表达对亡母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无限感激,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初年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以及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

“儿今得官亲不在,满地寒蒿不堪采。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