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弹冠结绶何累若,岭外孤臣嘿叹咨。的解释

8个月前 (01-10)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南迁途中作

弹冠结绶何累若,岭外孤臣嘿叹咨。的解释

唐·李德裕

弹冠结绶何累若,岭外孤臣嘿叹咨。

桂苑莺声春似醉,海门山色暮云痴。

欲知万里苍梧眼,且尽生前白驹诗。

莫道炎荒无慰意,归来重见汉家旗。

作者简介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他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一度入相,为唐武宗所倚重,任内削平泽潞藩镇之乱,功勋卓著,后因牛李党争,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李德裕博学多才,工诗文,有《会昌一品集》传世。

译文

穿戴官服官帽又有何累,我这岭外的孤臣只能默默叹息自问,桂林的莺啼声如同春日里醉人的乐章,海门山的暮色与云雾交织成一幅痴迷的画卷,想要知道万里之外的苍梧(代指贬谪之地)景象,暂且尽情吟咏生前所爱的《白驹》之诗,不要说这炎热的荒蛮之地没有慰藉,归来时还能重见汉朝的旗帜(喻指朝廷的恩泽)。

释义

“弹冠结绶何累若,岭外孤臣嘿叹咨”表达了诗人对仕途起伏的淡然态度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叹息,弹冠结绶,指做官,但诗人认为这并无多少累赘或牵挂,更多的是对身处偏远之地、孤独无依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李德裕在被贬谪途中所作,展现了诗人面对政治挫折时的复杂心境,首联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仕途的淡泊,颔联通过描绘桂林的春景和海门的山色,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超脱,颈联以“万里苍梧眼”和“生前白驹诗”自喻,表达了对远方和过去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尾联则以“莫道炎荒无慰意,归来重见汉家旗”作结,既是对自己未来可能回归朝廷的期许,也是对朝廷恩泽的感激。

创作背景

李德裕因卷入牛李党争而被贬至崖州(今海南三亚),这首诗即是在南迁途中所作,在贬谪期间,他虽身处逆境,但并未消沉,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面对生活,同时也不忘对朝廷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

“弹冠结绶何累若,岭外孤臣嘿叹咨。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