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但愧衰聋耳,安能别大音。出自哪首诗?

8个月前 (01-18)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听颖师弹琴

但愧衰聋耳,安能别大音。出自哪首诗?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泣露香兰笑,坐中知有谁人听。

欲问本初谁传授,安得妙手偶得之。

但愧衰聋耳,安能别大音。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部分译文,针对关键词句)

但愧衰聋耳,安能别大音:只惭愧自己耳朵已经衰老聋钝,怎么能够分辨出这高超的琴声呢?

释义

“但愧衰聋耳,安能别大音”这句话表达了韩愈对自己年老耳聋,无法完全欣赏和理解颖师高超琴艺的遗憾和自责,他深感自己虽然有两耳,但在颖师的琴声面前,却如同聋子一般,无法分辨出其中的精妙之处。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对颖师琴艺的赞美之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颖师琴声的多变和美妙,而“但愧衰聋耳,安能别大音”这一句,则体现了韩愈对自己无法完全领略琴声之美的遗憾和自责,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颖师琴艺的高超,这种对比和反差,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感人。

创作背景

韩愈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仕途不顺,心情抑郁之际,颖师的琴声给了他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随着岁月的流逝,韩愈的听力逐渐衰退,他深感自己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完全欣赏和理解琴声之美,这种无奈和遗憾,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颖师琴艺的赞美和对自己无法领略琴声之美的遗憾,这首诗也反映了韩愈对人生无常和岁月不饶人的感慨。

“但愧衰聋耳,安能别大音。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