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问讯元从禹迹洞,我家虽近却愁悭。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1-18)诗词赏析8

诗词原文

游禹迹洞

问讯元从禹迹洞,我家虽近却愁悭。出自哪首诗?

唐·李群玉

问讯元从禹迹洞,我家虽近却愁悭。

云深藏得仙灵宅,水浅难通客棹帆。

岩腹半开藏古篆,石屏斜展映晴岚。

欲知胜境终何处,且向僧家借一庵。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著名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他早年曾游历四方,广泛接触社会,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李群玉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以及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询问禹迹洞的消息,虽然我家离它很近,但我却因为愁绪而很少前往,洞中云雾缭绕,仿佛藏着仙人的居所,而水面太浅,难以让客船通行,岩壁半开,露出古老的篆文,石屏斜展,映照着晴朗的山岚,想要知道那胜境究竟在何处,姑且向僧人借住一间小屋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禹迹洞的神秘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首联点明主题,诗人虽然家近禹迹洞,却因愁绪而少去探访,颔联和颈联则具体描绘了禹迹洞的景色,云雾缭绕、水浅难通、岩腹藏篆、石屏映岚,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尾联则表达了诗人想要探寻胜境,向僧人借庵而居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以禹迹洞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禹迹洞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李群玉在游历四方的过程中,曾到过许多名山大川,对自然美景有着深厚的感情,而禹迹洞作为一处神秘而美丽的景点,自然引起了诗人的兴趣和向往,在创作这首诗时,诗人可能正身处禹迹洞附近,或者刚刚游历过此地,心中充满了对这片胜境的留恋和向往,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所见所闻表达了出来。

“问讯元从禹迹洞,我家虽近却愁悭。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