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为官善政身荣禄,利剑休教石上磨。出自哪首诗?

8个月前 (01-21)诗词赏析27

诗词原文

砥砺

为官善政身荣禄,利剑休教石上磨。出自哪首诗?

朝代:宋代

作者:刘过

为官善政身荣禄,利剑休教石上磨。

莫道儒冠多误身,读书曾见几人高。

作者简介

刘过(1154年—1206年),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南宋文学家、词人、诗人,刘过性格豪爽,一生未得显官,却以江湖游士的身份,过着浪迹天涯的生活,他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等人多有酬唱,他的诗词风格豪放,内容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慨。

译文

为官者若能做到善于治理政务,自然能够身居高位享受荣禄;锋利的宝剑不应该在石头上磨砺,而应该用在正确的地方,不要说读书做官会耽误人的一生,看看历史上,通过读书成就高位的又有几人呢?

释义

首句“为官善政身荣禄”强调了为官者应当勤政爱民,这样才能获得荣誉和地位,次句“利剑休教石上磨”则是一个比喻,意指人才应当用在合适的地方,而不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消磨时光,后两句则是对读书做官的一种反思,认为虽然读书不一定能直接带来高官厚禄,但历史上通过读书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也不在少数。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为官之道和读书价值的深刻见解,首句和次句通过对比和比喻,强调了人才应当用在刀刃上,为官者应当勤政爱民,才能获得真正的荣誉和地位,后两句则是对读书价值的反思,认为读书虽然不一定能直接带来高官厚禄,但它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整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刘过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内外交困、社会动荡的时代,他一生未得显官,却以江湖游士的身份浪迹天涯,结交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为官之道和读书价值的深刻见解,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刘过作为一位江湖游士的豁达和洒脱,他并不在意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更加关注社会的公正和人民的福祉。

“为官善政身荣禄,利剑休教石上磨。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