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欲赋秋情尽费辞,秋情只在碧梧枝。的意思及出处

6个月前 (01-22)诗词赏析21

诗词原文

秋情

欲赋秋情尽费辞,秋情只在碧梧枝。的意思及出处

宋·刘克庄

欲赋秋情尽费辞,

秋情只在碧梧枝。

一庭风露无人会,

留得梧桐叶满池。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是南宋后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与陆游、杨万里等人齐名,刘克庄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温婉之作,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想要用言辞来描绘秋天的情感,却发现用尽所有词汇也难以完全表达,

秋天的情感其实只寄托在那碧绿的梧桐树枝上。

满庭的风霜露水,却无人能真正领会这其中的意境,

只留下满池的梧桐落叶,静静地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情感的深刻理解和难以言表的感受,首句“欲赋秋情尽费辞”直接点出诗人想要表达秋天情感的困难,即使用尽言辞也难以完全描绘,次句“秋情只在碧梧枝”则指出秋天的情感其实只寄托在梧桐树枝上,通过梧桐这一具体意象来象征秋天的情感,后两句“一庭风露无人会,留得梧桐叶满池”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凄凉和孤寂,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情感的深刻领悟和无人理解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绘梧桐树和落叶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情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人用“尽费辞”来形容自己难以用言辞完全表达秋天的情感,既体现了秋天情感的复杂和深刻,也反映了诗人对秋天情感的珍视和追求,诗人通过“碧梧枝”这一具体意象来象征秋天的情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满庭的风霜露水和满池的梧桐落叶,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凄凉和孤寂,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克庄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刘克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和罢官,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这也使得刘克庄对秋天这一季节产生了更深刻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克庄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秋天情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人生的思考和忧虑。

“欲赋秋情尽费辞,秋情只在碧梧枝。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上一句是什么?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出自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