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莫牵松桂梦,密勿待从容。出自哪首诗?

7个月前 (01-23)诗词赏析25

诗词原文

闲居

莫牵松桂梦,密勿待从容。出自哪首诗?

唐·李频

门巷萧条长绿苔,故人容鬓各相衰。

欲求四老相从宿,一棹寒波夜上来。

灯火深村雨暗时,闻君此夜罢琴棋。

莫牵松桂梦,密勿待从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频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频,字德新,唐代诗人,大中八年(854年)进士,曾任南陵主簿、武功令、侍御史等职,后辞官归隐,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反映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

译文

门巷里长满了青苔,显得萧条冷清,故人们的容颜和鬓发都已衰老,想要邀请四位老友一同过夜,乘着夜色,划着小船穿越寒冷的波光而来,在灯火昏暗、雨水朦胧的深村里,听说你今晚停止了弹琴下棋,不要再去牵挂那些像松树和桂花一样高洁但难以实现的梦想,还是让我们从容不迫地享受这宁静的时光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门巷的萧条、故人的衰老以及夜晚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莫牵松桂梦,密勿待从容”一句,寓意深远,告诫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那些高远而不切实际的梦想,而应该珍惜眼前,从容不迫地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闲居时的生活场景和心境变化,前两句通过门巷的萧条和故人的衰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夜晚的灯火、雨声和停止的琴棋声,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友情的珍视,特别是“莫牵松桂梦,密勿待从容”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接受和珍惜,也体现了其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频辞官归隐之后,在仕途不顺、人生失意之际,诗人选择了归隐山林,过上了宁静而淡泊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状态的写照,通过描绘闲居时的生活场景和心境变化,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莫牵松桂梦,密勿待从容。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