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旧怜俊气閒羁马,老厌奴书不玩鹅。的解释

7个月前 (01-24)诗词赏析23

诗词原文

闲居

旧怜俊气閒羁马,老厌奴书不玩鹅。的解释

唐·白居易

门巷萧条长绿苔,故人容鬓各相衰。

旧怜俊气閒羁马,老厌奴书不玩鹅。

病与衰期每日近,身随世故几时回。

唯应清夜梦魂去,还逐当年彩凤来。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门前的小巷长满了绿苔,故人们的容颜和鬓发都已衰老。

过去我曾怜惜你那英俊不凡、不受拘束的骏马,如今老了却厌倦了奴仆送来的书卷,也不再玩赏那高洁的白鹅。

疾病与衰老每天都在逼近,身体随着世事的变迁不知何时能回归本真。

大概只有在清静的夜晚,我的梦魂才能飞回过去,追逐当年那彩凤般的美好时光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闲居时的孤寂与感慨,首联写门巷萧条,故人衰老,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颔联通过对比“旧怜”与“老厌”,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在的不同态度,以及对自由不羁生活的怀念和对繁琐事务的厌倦,颈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疾病与衰老的无奈,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尾联以梦境结尾,寄托了诗人对美好过去的追忆与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闲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诗中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诗人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的语言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鲜明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与人生的沧桑,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在闲居的日子里,他回顾过去,感慨现在,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不确定与忧虑,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过去的无限怀念。

“旧怜俊气閒羁马,老厌奴书不玩鹅。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