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韩子文章最有声,颖师琴调得传名。上一句是什么?

5个月前 (01-24)诗词赏析19

诗词原文

听颖师弹琴

韩子文章最有声,颖师琴调得传名。上一句是什么?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子文章最有声,颖师琴调得传名。

(注:原诗中并无“韩子文章最有声,颖师琴调得传名”这两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诗末添加了这两句作为总结,以体现对韩愈文章与颖师琴艺的赞美,以下分析将主要基于原诗内容,并对添加的句子进行简要说明。)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像一对亲昵的小儿女轻声细语,卿卿我我聚两个柔婉腻语的人。

忽地一下变得高亢雄壮,如同勇士冲锋陷阵去杀敌。

又像是浮云柳絮无根无蒂,随着春风浩荡,在天地间飘忽不定。

宛如一群叽叽喳喳的鸟群,猛然间看见了一只孤独的凤凰。

攀登险峰寸步难行,失势跌落深渊万丈。

唉!我有两只耳朵,却不懂欣赏音乐。

自从听了颖师的琴声,我起坐不安,徘徊在侧。

伸手推琴,让它停下来,泪水沾湿了衣裳。

颖师啊,你的确弹得好,别再把冰与火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加于我身上。

韩愈的文章名声远扬,颖师的琴调也得以传世留名。

释义

此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颖师弹琴时音乐旋律的丰富变化和强烈的感染力,从轻柔细腻到高亢激昂,再到飘渺不定,最后归于深沉悲壮,展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和颖师高超的琴艺,也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颖师琴艺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听琴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颖师弹琴的技艺和音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音乐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音乐的震撼和魅力,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颖师琴艺的敬仰之情。

创作背景

韩愈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与颖师的交往有关,颖师是一位著名的琴师,其琴艺高超,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韩愈作为一位热爱音乐和文学的文人,自然对颖师的琴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颖师的交往中,他深刻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颖师琴艺的精湛,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颖师的琴艺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于添加的“韩子文章最有声,颖师琴调得传名”这两句,它们既是对韩愈文章和颖师琴艺的赞美,也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韩愈的文章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而颖师的琴调也得以传世留名,两者都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敬仰的典范。

“韩子文章最有声,颖师琴调得传名。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