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闲携方外友,同谒梵王宫。的意思及出处

8个月前 (01-28)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游梵宇寺

闲携方外友,同谒梵王宫。的意思及出处

唐·韦应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闲携方外友,同谒梵王宫。

欲问浮生事,只应此道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辞官闲居,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他的诗作风格清新淡雅,多描写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清晨时分,我步入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树林,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深远的地方,禅房被花木环绕,显得格外深邃,我悠闲地携带着超脱世俗的朋友,一同前往参拜庄严的梵王宫,想要询问关于人生浮沉的道理,或许只能在这禅意深深的道路上寻找答案。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清晨游览梵宇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寺的幽静与禅意,诗中“闲携方外友,同谒梵王宫”一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寄托的心境。

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以时间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与地点,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则通过描绘曲径与禅房,进一步渲染了古寺的幽静与神秘,颈联“闲携方外友,同谒梵王宫”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超脱心境,又暗示了此次游览的目的——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启迪,尾联“欲问浮生事,只应此道中”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认为只有在这禅意深深的道路上,才能找到关于人生浮沉的答案。

创作背景

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晚年辞官闲居,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他在闲居期间,与友人一同游览梵宇寺时所作,通过描绘古寺的幽静与禅意,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与追求,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审视与领悟。

“闲携方外友,同谒梵王宫。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