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柴门尽日人稀到,山叶无风自飞堕。的解释

8个月前 (01-30)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山居秋暝

柴门尽日人稀到,山叶无风自飞堕。的解释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柴门尽日人稀到,山叶无风自飞堕。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王右丞集》传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柴门前整天不见人迹,只有那树叶在无风中飘落。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赏析

“柴门尽日人稀到,山叶无风自飞堕”这两句诗,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寂,柴门前整天不见人迹,只有那树叶在无风中飘落,这种静谧的氛围,正是诗人所追求的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所作,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古琴,一边看着山月升起,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柴门尽日人稀到,山叶无风自飞堕。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