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深惭北窗下,终日见罗浮。上一句是什么?

8个月前 (01-31)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闲居

深惭北窗下,终日见罗浮。上一句是什么?

朝代:南北朝

作者:谢朓

昔去山阳戍,今归灞陵田。

深惭北窗下,终日见罗浮。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作者简介

谢朓(465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不满当时政治腐败,而愤然辞官,他的诗风清新秀丽,善于描绘自然景色,是南朝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过去我曾远赴山阳戍守边疆,如今归来却只能耕作于灞陵之田。

在北窗之下我深感惭愧,因为终日只能望见那遥远的罗浮山。

细雨从东方轻轻飘来,好风也随之相伴。

我广泛阅读周王的传记,又浏览山海图志。

俯仰之间,我仿佛游历了整个宇宙,如此快乐,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边疆归来后的闲居生活,表达了对过往经历的感慨以及对当前生活的满足。“深惭北窗下,终日见罗浮”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实现更高理想的惭愧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眼前自然美景的欣赏与依恋。

赏析

“深惭北窗下,终日见罗浮”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以“深惭”二字开篇,表达了对自身现状的不满与惭愧,但紧接着的“终日见罗浮”又展现了他对眼前自然美景的欣赏与享受,这种情感上的矛盾与冲突,使得诗句充满了张力与深度,诗人通过描绘细雨、好风、周王传、山海图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进一步凸显了他对闲居生活的满足与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谢朓辞官归隐之后,在仕途不顺、政治腐败的背景下,诗人选择了归隐田园,过上了闲居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以及对当前生活的感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阅读古籍,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

“深惭北窗下,终日见罗浮。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