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山月照庭际,如传松桂神。的解释

5个月前 (01-31)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山月照庭际

山月照庭际,如传松桂神。的解释

唐·韦应物

山月照庭际,如传松桂神。

寒光侵薄雾,清影转疏林。

叶落惊秋近,风来觉夜深。

谁人知此意,倚杖一沉吟。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歌深受陶渊明影响,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和谐统一。

译文

山间的月光照亮了庭院,仿佛传递着松桂之神的气息,寒冷的月光穿透了薄薄的雾气,清冷的影子在稀疏的树林间流转,树叶的飘落让人惊觉秋天已近,夜风拂来更觉夜色深沉,有谁能够理解这份心境,只能独自倚杖沉吟。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山月照耀下的庭院夜景,通过月光、雾气、树林、落叶、夜风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沉思,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赏析

这首诗以“山月照庭际”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月光成为贯穿全诗的线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月光下的庭院、雾气、树林、落叶等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诗人借景抒情,将自己的孤独与沉思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情感内涵。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寒光侵薄雾”中的“侵”字,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穿透雾气的情景;“如传松桂神”则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月光以神秘的力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担任地方刺史期间,在繁忙的政务之余,诗人常常独自漫步于山林之间,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某夜,他独自坐在庭院中,被山间的月光所吸引,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于是写下了这首《山月照庭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也体现了他在仕途坎坷中的孤独与沉思。

“山月照庭际,如传松桂神。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关键词“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幽居》,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幽居》唐·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虽然“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