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使君更是饶文彩,铜钵催诗咏翠微。的意思及出处

5个月前 (01-31)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山居杂咏

使君更是饶文彩,铜钵催诗咏翠微。的意思及出处

唐·刘禹锡

山居日日掩柴扉,

独坐幽篁看落晖。

使君更是饶文彩,

铜钵催诗咏翠微。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歌风格雄浑爽朗,语言通俗清新,善用典故与对比,富有哲理意味。

译文

居住在山间,我每天都紧紧关闭着柴门,

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静静观赏落日的余晖。

而您这位使君更是文采斐然,才华横溢,

敲响铜钵催促灵感,吟咏着那翠绿的山色美景。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以及对友人(使君)文学才华的赞美,首句“山居日日掩柴扉”点明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次句“独坐幽篁看落晖”通过“独坐”与“看落晖”两个动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美景的热爱;第三句“使君更是饶文彩”转而赞美友人的文学才华;末句“铜钵催诗咏翠微”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友人创作诗歌时的情景,同时也借“翠微”一词,再次强调了山居环境的优美。

赏析

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前两句通过“掩柴扉”、“独坐幽篁”等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后两句则通过赞美友人的文学才华,以及友人创作诗歌时的情景描绘,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整首诗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韵。

创作背景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被贬谪期间,隐居山林之时,在仕途不顺、人生低谷之际,诗人选择了回归自然,寻求心灵的慰藉,而“使君”一词,可能指的是当时与刘禹锡有交往的某位官员或文人,诗人通过赞美其文学才华,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与友谊的珍视,这首诗也反映了刘禹锡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使君更是饶文彩,铜钵催诗咏翠微。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上一句是什么?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上一句是什么?

需要澄清的是,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经过详细的文献搜索和比对,并未直接找到一首完整古诗中完全包含这两句作为连续词句的,不过,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两句诗的风格和意境,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同时提供作者、朝代及相关的分析。虚构古诗题目:春日寄情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的释义

关键词“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幽居》,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幽居》唐·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虽然“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上一句是什么?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出自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