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谁搆琳宫太室前,昔年遗址尚依然。出自哪首诗?

8个月前 (02-02)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琳宫遗址

谁搆琳宫太室前,昔年遗址尚依然。出自哪首诗?

宋·刘克庄

谁搆琳宫太室前,昔年遗址尚依然。

丹炉已冷笙歌沸,玉井犹存水石妍。

云气半空龙出没,松声终日鹤飞翩。

仙家不记人间世,独倚危楼看暮烟。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克庄(1187年—1269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是南宋后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刘克庄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清新自然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谁曾在太室山前建造了这宏伟的道观?昔日的遗址至今仍然留存,炼丹的炉子已经冷却,但笙歌之声依然沸沸扬扬;玉井依然清澈,水石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半空中云雾缭绕,仿佛有龙在出没;松涛阵阵,终日伴随着仙鹤翩翩起舞,仙人们早已忘却了人间的世事,唯独我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望着那傍晚的烟霞。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琳宫(道教宫观)的遗址,通过描绘遗址的现状和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慨和对仙境的向往,诗中“丹炉已冷笙歌沸”一句,既表现了道观的昔日繁华,又暗示了如今的冷清;“云气半空龙出没,松声终日鹤飞翩”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仙境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琳宫遗址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遗址的荒凉与周围的自然美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诗人通过对遗址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仙境的向往,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克庄的仕途坎坷和人生经历有关,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刘克庄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并不顺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和无奈,于是通过描绘琳宫遗址这一题材,来表达自己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仙境的向往,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这可能与刘克庄个人的性格和追求有关。

“谁搆琳宫太室前,昔年遗址尚依然。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