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墓与要离孤冢近,梁鸿高节尚堪寻。的意思及出处

5个月前 (02-03)诗词赏析8

诗词原文

题要离墓

墓与要离孤冢近,梁鸿高节尚堪寻。的意思及出处

唐·罗隐

墓与要离孤冢近,梁鸿高节尚堪寻。

荒祠古木寒鸦集,野寺残钟暮雨深。

千载英雄埋骨地,一抔黄土掩忠魂。

可怜壮志无人问,独向秋风泪满襟。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精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要离的坟墓与附近的孤冢相邻,梁鸿的高尚节操仍然值得追寻,荒凉的祠堂旁,古老的树木上寒鸦聚集,野外的寺庙里,残破的钟声在傍晚的雨中回荡,这里是千百年来英雄埋骨的地方,一抔黄土掩埋了忠诚的魂魄,可悲的是,这些英雄的壮志无人知晓,只能独自面对秋风,泪水沾满了衣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要离墓和梁鸿高节的景象,表达了对古代英雄和忠臣的缅怀与敬仰,诗中“墓与要离孤冢近”点明了地点,同时暗示了要离作为古代刺客的悲壮命运;“梁鸿高节尚堪寻”则借梁鸿的典故,赞美了高洁的品格,后两句通过描绘荒祠、古木、寒鸦、野寺、残钟、暮雨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悲凉情感。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将历史与现实、英雄与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人通过对要离墓和梁鸿高节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也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诗中“荒祠古木寒鸦集,野寺残钟暮雨深”两句,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将英雄迟暮的悲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他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这使他深感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隐创作了这首诗,通过缅怀古代英雄和忠臣,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阶层的普遍心态和命运困境。

“墓与要离孤冢近,梁鸿高节尚堪寻。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清代诗人金缨所著的《格言联璧·接物类》中的一句,不过,由于《格言联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集,而是格言警句汇编,这里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以类似古诗的形式和解析来呈现这一内容,并适当融入相关背景与赏析。诗词原文(模拟)岁寒交谊朝代:清作者:金缨(模拟古诗形式,原书为格...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