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空林猿鹤春无主,满地松楸日易阴。下一句是什么?

5个月前 (02-03)诗词赏析6

诗词原文

山居

空林猿鹤春无主,满地松楸日易阴。下一句是什么?

宋·释文珦

空林猿鹤春无主,满地松楸日易阴。

野老相逢无别事,共听啼鸟说春心。

作者简介

释文珦,南宋末年至元初的僧人、诗人,他生于乱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林寺庙中度过,以诗为伴,以禅为友,释文珦的诗作多描绘山林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态度。

译文

空旷的林间,猿猴和白鹤在春天里自由嬉戏,仿佛没有主人;满地的松树和楸树,使得日光更容易变得阴暗,山野间的老人相遇时,没有别的事情可谈,只是共同聆听那啼鸟的叫声,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情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山林间宁静而略带凄清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与山野老人共同享受这份宁静的心境,首句“空林猿鹤春无主”通过猿鹤的自由嬉戏,暗示了山林的空旷与自然的无拘无束;次句“满地松楸日易阴”则通过松树和楸树的茂盛,以及它们造成的阴凉,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幽深与静谧,后两句则通过诗人与山野老人的相遇与交谈,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林隐逸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林间的自然景象与人物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首句和次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则通过人物活动,将诗人的情感与心境融入其中,使得全诗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创作背景

释文珦生活在南宋末年至元初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他选择隐居山林,以诗为伴,以禅为友,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山林隐居期间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态度,通过描绘山林间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体现了释文珦作为一位僧人、诗人的独特气质和审美情趣。

“空林猿鹤春无主,满地松楸日易阴。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上一句是什么?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上一句是什么?

需要澄清的是,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经过详细的文献搜索和比对,并未直接找到一首完整古诗中完全包含这两句作为连续词句的,不过,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两句诗的风格和意境,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同时提供作者、朝代及相关的分析。虚构古诗题目:春日寄情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