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此去青云前路稳,未应搔首赋归与。上一句是什么?

6个月前 (02-06)诗词赏析9

诗词原文

送魏万之京

此去青云前路稳,未应搔首赋归与。上一句是什么?

唐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此去青云前路稳,未应搔首赋归与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约690年—约751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歌行,他的作品以描写边塞风光、送别友人以及抒发个人抱负为主,李颀的诗风雄浑豪放,情感真挚,尤其在送别诗中,他往往能深刻地表达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他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的歌曲,昨夜微霜刚刚渡过黄河。

鸿雁在愁绪中难以忍受,更何况是客居他乡的人经过云山。

关城的曙色催促着寒气逼近,御苑中的捣衣声傍晚时更多。

此去青云之路必定平稳,你不应因失意而搔首吟咏归隐的诗句。

释义

这首诗是诗人为送别友人魏万而作,诗中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沿途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祝福,最后两句“此去青云前路稳,未应搔首赋归与”更是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他前程似锦,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真挚动人,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沿途的自然风光,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在结尾处,诗人笔锋一转,用“此去青云前路稳,未应搔首赋归与”两句,将哀愁转化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使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但文人墨客们仍然面临着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困境,诗人李颀在送别友人魏万时,深感离别之苦和人生之难,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的送别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也可以体会到唐代文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

“此去青云前路稳,未应搔首赋归与。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