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霜高梦不成,披衣兀坐待天明。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秋夜愁思
月落霜高梦不成,披衣兀坐待天明。
孤灯寂寂寒更永,冷月凄凄夜气清。
思绪纷飞无处遣,离愁别恨总难平。
何时得见归家路,共话桑麻乐此生。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祁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官员,他学识渊博,文章出众,与兄长宋庠齐名,时称“二宋”,曾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参与编纂《新唐书》,其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是宋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译文
月亮落下,寒霜凝重,难以入眠,梦境也无法形成,披上衣服独自坐着,等待着天明的到来,孤灯在寂静中闪烁,寒冷的夜晚更加漫长;冷月凄清,夜气清冷,思绪纷飞,无处排遣,离愁别恨总是难以平息,不知何时才能踏上归家的路途,与亲人共话桑麻,享受这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秋夜中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月落霜高,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因无法入眠而披衣独坐,等待天明,孤灯、冷月等意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凄凉,思绪纷飞,离愁别恨难以排遣,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亲人的无尽牵挂。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月落霜高、孤灯寂寂、冷月凄凄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披衣兀坐待天明”等动作描写,展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亲人的无尽牵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宋祁离家在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时期,在北宋时期,由于仕途的奔波和生活的变迁,许多文人墨客常常离家在外,饱受思乡之苦,宋祁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也不例外,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秋夜的清冷孤寂和内心的孤独凄凉,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亲人的无尽牵挂,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奔波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