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再来父老看司马,此去乾坤有卧龙。下一句是什么?

7个月前 (02-09)诗词赏析15

诗词原文

题卧龙冈

再来父老看司马,此去乾坤有卧龙。下一句是什么?

朝代:明代

作者:李贽

再来父老看司马,此去乾坤有卧龙。

万古云霄千载业,只今谁继后尘中。

作者简介

李贽(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颇深,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明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译文

再次来到这里的父老乡亲们都在瞻仰着司马(此处借指诸葛亮,因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有司马之才),此番离去后,天地间便留下了卧龙(诸葛亮的别称)的传奇,他那万古流芳的功绩和千秋伟业,如今又有谁能继承并延续下去呢?

释义

首句“再来父老看司马”中的“司马”并非实指历史上的司马氏人物,而是借指诸葛亮,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次句“此去乾坤有卧龙”直接点出诸葛亮(卧龙)的非凡影响,暗示其虽已离去,但精神永存,后两句则是对诸葛亮功绩的赞美以及对后继者的期待与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对其伟大事业的怀念,首联通过“父老看司马”的描绘,展现了诸葛亮在民间的影响力和人们对他的敬仰;颔联则直接点题,强调了诸葛亮作为“卧龙”的传奇地位;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升华主题,既赞美了诸葛亮的功绩,又表达了对后继者的期待与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李贽在明代晚期社会动荡、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游历四方,广泛接触社会现实,对诸葛亮这样的历史人物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认识,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游览卧龙冈(诸葛亮隐居之地)时,有感而发,借以表达对诸葛亮伟大事业的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通过这首诗,李贽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再来父老看司马,此去乾坤有卧龙。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