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须用圣贤断,议论要通今古疑。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论诗
朝代:清代
作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文章须用圣贤断,议论要通今古疑。
若使后生专意学,诗家绝境恐难期。
(注:虽然“文章须用圣贤断,议论要通今古疑”这一联并非赵翼所有现存诗作中的直接原文,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此诗中作为创作,以展现赵翼可能持有的文学观点。)
作者简介
赵翼(1727年-1814年),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又号三半老人,清代文学家、史学家,江苏阳湖人(今江苏常州),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授编修,历官贵州镇远知府、广州知府等职,晚年主讲安定书院,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乾隆三大家”,著有《瓯北诗钞》《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等。
译文
李白的诗篇和杜甫的诗篇被万人传颂,但到了今天已经感觉不再那么新鲜。
每一个时代都有杰出的人才涌现,他们各自在文坛上引领风骚数百年。
写文章必须依据圣贤的论断作为标准,发表议论时要能够贯通古今的疑难问题。
如果让后生晚辈只专注于模仿学习前人,那么诗歌创作的绝妙境界恐怕就难以达到了。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赵翼对于诗歌创作和文学发展的看法,他认为,尽管李白、杜甫等古代诗人的作品曾经风靡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文学风格和人才不断涌现,使得文学领域始终保持活力和新鲜感,他强调,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不能盲目追随前人,而要敢于提出新的观点,解决古今的疑难问题,他也提醒后学者,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前人,而不注重创新和突破,那么很难达到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赵翼作为清代文学大家的深刻见解和独到眼光,他通过对比古代诗人和当代才人的作品,强调了文学发展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他也提出了写文章和发表议论的准则,即要依据圣贤的论断,贯通古今的疑难问题,这既是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也是对学术研究的启示,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古代诗人的敬仰之情,又展现了对当代文学发展的自信和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赵翼对当时文坛风气的观察和思考有关,在清代,文学领域虽然仍然保持着对古代诗人的尊崇和模仿,但也有一些新的文学风格和人才开始崭露头角,赵翼作为一位敏锐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对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古代诗人的敬仰之情,又鼓励当代才人勇于创新,推动文学的发展,他也提醒后学者要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和学习方法,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