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江南不是米元晖,无人更得沧洲趣。出自哪首诗?

7个月前 (02-11)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沧洲趣

江南不是米元晖,无人更得沧洲趣。出自哪首诗?

宋·米芾

江南不是米元晖,无人更得沧洲趣。

水落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作者及朝代

作者: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等,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米芾自幼爱好书画,天资高迈,为人不羁,好洁成癖,常穿唐服,蓄奇石,人称“米颠”,其书法初学欧阳询、柳公权,后学颜真卿、褚遂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尤擅行书,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作亦自成风格,擅长水墨山水,以“米点皴”闻名于世,米芾的书画理论亦有其独到之处,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江南如果没有米元晖(米芾自称),就没有人能领略到这沧洲的妙趣了,水落石出,鱼儿在水中清晰可见,林木深邃,寂静无人,只有鸟儿在相互呼唤。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米芾对自己在江南所领略到的自然美景的自豪与喜爱,他自比为能够发现并欣赏沧洲(泛指隐逸之士所居的幽美之地)妙趣的人,认为如果没有他,这种美景将无人懂得欣赏,诗中描绘了一幅水落石出、林深鸟鸣的宁静画面,展现了江南自然风光的清幽与雅致。

赏析

这首诗以自夸的口吻,展现了米芾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知和深厚情感,他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细腻景致,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诗中“水落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两句,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自然画卷,体现了米芾作为书画家的独特审美视角和艺术造诣,这首诗也反映了米芾不拘小节、自信自傲的性格特点。

创作背景

米芾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故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游历江南期间,面对眼前的自然美景,他心生感慨,遂以诗记之,通过这首诗,米芾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首诗也体现了米芾作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理论家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感。

“江南不是米元晖,无人更得沧洲趣。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