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万丝柳暗才飞絮,一点梅酸已着枝。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2-17)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春日杂兴

万丝柳暗才飞絮,一点梅酸已着枝。出自哪首诗?

宋·陈与义

万丝柳暗才飞絮,一点梅酸已着枝。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其诗歌创作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风格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慨,他的诗作在宋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译文

万千柳丝在暗绿中刚刚飘飞出柳絮,一点梅子的酸味已经挂在枝头,整日里没有人来欣赏这细雨蒙蒙的景象,只有一对鸳鸯在池塘中相对洗浴着红色的羽毛。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柳丝暗绿,柳絮初飞,梅子初熟带酸,细雨蒙蒙,而池塘中的鸳鸯则悠然自得地洗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寞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通过柳丝、柳絮、梅子、细雨和鸳鸯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人也通过“尽日无人看微雨”一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寂寞与孤独,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万丝柳暗才飞絮”与“一点梅酸已着枝”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春天的变化与生机;而“鸳鸯相对浴红衣”则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纯洁,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陈与义正身处乱世之中,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是对春天的赞美,更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兴亡的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初年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万丝柳暗才飞絮,一点梅酸已着枝。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