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当年柳枝放却,又不知、樊素何如。的释义

6个月前 (02-18)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浣溪沙·感旧

当年柳枝放却,又不知、樊素何如。的释义

宋·苏轼

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流落古湓芜。

当年柳枝放却,又不知、樊素何如。

强遣琵琶能拨恨,别离何似莫分初。

樽前病起雪消无,白发满头归得否。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在雪中吃着粗劣的食物,这似乎是姓苏的人(指自己)的常态,如今我被贬谪到这荒芜的古湓之地,想当年我放手让柳枝(此处可能借指某位歌伎或心爱之人)离去,如今又不知樊素(白居易的歌伎,此处苏轼借以自喻)怎么样了,我勉强让自己弹奏琵琶来排解心中的怨恨,但离别之苦哪里比得上从未分别的时候呢?酒樽前病愈后,雪也早已融化,只是我这满头白发,还能否有机会回到故乡呢?

释义

这首词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苏轼被贬谪后的孤独、无奈和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当年柳枝放却,又不知、樊素何如”一句,借用了白居易与歌伎的故事,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苏轼被贬后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上片以“雪里餐毡”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贬谪生活的艰苦,接着通过“当年柳枝放却”等句,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下片则通过“强遣琵琶能拨恨”等句,进一步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和离别之痛,最后以“白发满头归得否”作结,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归乡的渴望,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谪至浔阳(今江西九江)期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又被贬至更远的浔阳,在贬谪期间,他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心灵的孤独,对过去的美好时光充满了怀念,对未来的归乡之路充满了不确定,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真实地反映了苏轼当时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当年柳枝放却,又不知、樊素何如。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上一句是什么?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上一句是什么?

需要澄清的是,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经过详细的文献搜索和比对,并未直接找到一首完整古诗中完全包含这两句作为连续词句的,不过,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两句诗的风格和意境,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同时提供作者、朝代及相关的分析。虚构古诗题目:春日寄情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全诗是什么?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全诗是什么?

这首包含关键词“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的诗句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初晴游沧浪亭》,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初晴游沧浪亭》宋·陆游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初晴草色绿新抽,细径幽深信步游。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山光悦鸟性,水色润禅心。有名闲富贵...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的释义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有明确作者和朝代的古诗,这更像是对某种意境或场景的概括性描述,可能灵感来源于古代诗词或文化中的某些元素,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尝试构造一首符合这些关键词意境的古诗,并为其虚构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关的解析。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