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号自称观自在,寻声普救世间人。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观自在菩萨
唐·不空法师
佛号自称观自在,寻声普救世间人。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不空法师虽为唐代密宗高僧,但并无确切记载其创作过此诗,以下解析基于虚构内容。)
作者简介
不空法师,唐代著名佛教密宗高僧,生于公元705年,卒于774年,他精通梵文,曾赴印度求学,回国后大力弘扬密宗佛法,对唐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空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法的传播与修行,其著作丰富,对后世佛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译文
佛号自称观自在,听闻世间苦难声便普度众生。
在千峰之巅无拘无束,于万象丛中得享自由。
不向人间争名夺利,只将心事寄托于沙鸥。
何时归去青山之外,月满松风小径自显幽静。
释义
此诗以观自在菩萨为题,表达了菩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首句“佛号自称观自在”点明主题,观自在即观音菩萨,以慈悲为怀,闻声救苦,次句“寻声普救世间人”进一步阐述菩萨的救苦救难精神,后两句则描绘了菩萨超脱世俗、自在无拘的形象,以及其对自然的亲近与向往。
赏析
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诗人通过描绘观自在菩萨的形象,传达了佛教的普度众生思想,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佛教诗歌。
创作背景
虚构的创作背景下,此诗可能源于不空法师在修行过程中的感悟与体验,作为一位精通梵文、深谙佛法的高僧,不空法师在传播佛法的同时,也注重内心的修行与体悟,此诗可能正是他在某个静谧的夜晚,面对青山绿水,心中涌起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与向往,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后所创作的,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它所传达的佛教思想与人生哲理,仍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