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俊眼,一条好汉,不见富春山。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不见富春山
朝代:明代
作者:杨慎
一双俊眼望江山,
一条好汉走天涯。
富春山色千重秀,
却道英雄不见山。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自幼聪颖,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终世不赦,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
译文
一双英俊的眼睛眺望着远方的江山,
一位好汉独自漂泊行走在天边。
富春山的景色千重万叠,秀丽无比,
但英雄却说,他看不见那座山。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好汉的孤独行走和对富春山的“不见”,表达了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与超脱世俗的情怀,首句“一双俊眼望江山”描绘了英雄人物的远见卓识;次句“一条好汉走天涯”则展现了其孤独而坚定的步伐,后两句“富春山色千重秀,却道英雄不见山”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英雄人物不拘泥于眼前美景,而是有着更高远的追求和理想。
赏析
这首诗以富春山为背景,通过好汉的“不见”来反衬其内心的豪情与超脱,富春山作为江南名胜,历来被文人墨客所赞美,但在这首诗中,英雄却“不见”其美,这并非真的看不见,而是英雄志在四方,不以眼前美景为意,体现了其超凡脱俗的胸怀,这也反映了杨慎本人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泊。
创作背景
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谪至云南,一生坎坷,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被贬期间所作,通过描绘好汉的孤独行走和对富春山的“不见”,表达了杨慎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和对于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在逆境中,他依然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意志,不为世俗所动,展现了真正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