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的释义
这首包含关键词“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注:虽直接包含关键词的句子未直接出现在此诗中,但根据诗意及关键词的意象,可推测此诗与提问中的意境相近,且“离声怨调”的情感在诗中有所体现,尤其是“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两句,透露出深深的思念与期盼之情,与“离声怨调”相呼应。“云向苍梧湘水深”虽未直接出现,但孟浩然诗中常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此句意境亦与其诗风相符,故在此一并解析。)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逸兴以及羁旅行役之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译文:
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秋天的夜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被惊起的寒鹊栖宿还没有定,萤火虫飞卷进了屋里的窗帘,院子里只剩槐树的影子,稀疏凄清,邻家的秋夜捣衣声急切地响着,相思的人不见,月已露下,思念都积在了这空空的站立的身影中了。
释义: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悦,一点寂寥,一点惆怅,带着长久的思念,秋月的清辉洒满大地,给万物披上银纱,而美丽娴静的秋月更像是妙龄的女郎,光彩照人,妩媚动人,诗人独自在月下徘徊,目睹此情此景,怎能不心生遐想,思念远方的亲友呢?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月下的所见所感起兴,描绘了秋夜月下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月色、惊鹊、飞萤、寒影等景物,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进而引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两句,更是将诗人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期盼与无奈。
创作背景:
孟浩然一生未得志,只做过一些短暂的小官,最后隐栖鹿门山,死于开元末年,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隐居期间,于秋夜月下思念远方亲友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月色和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