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宫曾向龙边宿,云径应从鸟外还。下一句是什么?
这首包含关键词“洞宫曾向龙边宿,云径应从鸟外还”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刘沧的《宿题天台桐柏观》,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宿题天台桐柏观》
唐·刘沧
华顶千岩翠色浓,一峰孤起秀芙蓉。
云开洞府千峰秀,月照林泉万壑空。
洞宫曾向龙边宿,云径应从鸟外还。
欲访仙源何处是,蓬山路隔几重山。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境内),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官华原尉,有诗名,他的诗风清丽婉约,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译文:
华顶峰上千岩万壑翠绿浓郁,一座山峰孤傲地耸立,宛如秀丽的芙蓉花,云雾缭绕中,洞府显得更加秀丽,月光洒照下的林泉,万壑显得空寂无声,我曾在那洞宫之中与龙为邻,云间小径仿佛是从鸟外归来,想要探访那仙源究竟在何处,却只见蓬山路途遥远,隔着几重高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天台桐柏观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氛围,首联写华顶峰的翠绿和孤峰的秀美,颔联进一步描绘洞府的秀丽和林泉的空寂,颈联以“洞宫曾向龙边宿,云径应从鸟外还”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追寻,尾联则以“欲访仙源何处是,蓬山路隔几重山”表达了诗人对仙源难寻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天台桐柏观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诗人以“华顶千岩翠色浓”开篇,奠定了全诗清新自然的基调,接着以“一峰孤起秀芙蓉”形象地描绘了孤峰的秀美,颔联的“云开洞府千峰秀,月照林泉万壑空”更是将洞府的神秘和林泉的空寂表现得淋漓尽致,颈联的“洞宫曾向龙边宿,云径应从鸟外还”则通过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追寻,尾联则以“欲访仙源何处是,蓬山路隔几重山”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仙源难寻的感慨,又增添了全诗的神秘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沧在游览天台桐柏观时所作,天台桐柏观是道教圣地之一,以其秀丽的景色和神秘的氛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题咏,刘沧在游览过程中被这里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桐柏观壮丽景色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仙境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