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召入凡几回,待诏归来仍半醉。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宫词
唐·王建
承恩召入凡几回,待诏归来仍半醉。
倚遍玉阑干十二,空余春色与斜晖。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唐代著名诗人,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入仕为官,曾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等职,王建的诗作以乐府诗著称,多写宫廷生活、民间疾苦及边塞风光,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的宫词作品尤为著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译文
多少次承蒙皇恩被召入宫中,待诏归来时依然带着几分醉意,我倚遍了宫中的十二曲阑干,最终只留下满园的春色与西斜的阳光与我相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宫廷诗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单调与无奈,首句“承恩召入凡几回”表明诗人多次受到皇帝的召见,但“凡几回”的表述又透露出这种召见并非出于真正的赏识,而是例行公事,次句“待诏归来仍半醉”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在宫廷中的生活状态,他常常在待诏之后借酒消愁,以半醉的状态回到住处,后两句“倚遍玉阑干十二,空余春色与斜晖”则通过描绘诗人倚遍阑干、独对春色的场景,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廷生活的单调与无奈,通过诗人的个人经历反映了宫廷诗人的普遍命运,诗中“承恩召入”与“仍半醉”的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宫廷生活的厌倦,又暗示了他在宫廷中的尴尬地位,而“倚遍玉阑干十二”的描绘,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以“空余春色与斜晖”作结,既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无奈,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王建宫廷诗人的身份密切相关,作为一位宫廷诗人,王建经常受到皇帝的召见,参与宫廷的文学创作活动,宫廷生活的单调与无奈却让他深感疲惫与厌倦,在这首诗中,王建通过描绘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表达了对宫廷生活的厌倦与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宫廷诗人的普遍命运和内心世界,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