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笑辽东千岁鹤,下来空叹昔人非。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辽东行
唐·王建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沙白骨横疆场,踯躅行啼空断肠。
可怜塞外关山月,照见征人泪滴衣。
却笑辽东千岁鹤,下来空叹昔人非。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诗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有《王司马集》。
译文
辽东之地万里辽水曲折蜿蜒,古老的边塞没有城墙也没有房屋,黄沙白骨遍布在疆场之上,徘徊悲啼让人肝肠寸断,可怜那塞外的关山明月,映照出征人泪水湿透衣襟,却可笑那辽东的千年仙鹤,飞下来只能空叹昔人已逝。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辽东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征人的悲惨生活,首联写辽东边疆的荒凉无城无屋;颔联写疆场上的白骨和黄沙,以及征人的悲啼;颈联写关山明月映照出征人的泪水;尾联则以辽东千岁鹤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辽东边疆为背景,通过描绘荒凉景象和征人的悲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边疆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黄沙白骨横疆场”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的荒凉,而“踯躅行啼空断肠”和“照见征人泪滴衣”两句,则生动地表现了征人的痛苦和无奈,尾联“却笑辽东千岁鹤,下来空叹昔人非”则以辽东千岁鹤的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边疆战争和边疆生活有关,唐代边疆战争频繁,边疆生活艰苦,诗人通过描绘辽东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征人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战争和边疆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人也可能借辽东千岁鹤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辽东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征人的悲惨生活,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边疆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巧妙的典故运用和生动的描绘手法,使整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