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顾我乘轩惭组绶,羡师飞锡指烟霞。全诗是什么?

5个月前 (03-04)诗词赏析9

诗词原文

赠僧

顾我乘轩惭组绶,羡师飞锡指烟霞。全诗是什么?

唐·韦应物

早年方外游,此日罢尘官。

将吏随衙散,文书逐务闲。

幽襟聊自适,闲弄紫芝兰。

道心唯微渺,世路多险艰。

顾我乘轩惭组绶,羡师飞锡指烟霞。

何当舍尘事,归去隐蓬瀛。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抒发隐逸闲适之情,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译文

早年我曾游历四方寻求超脱,如今却辞去了尘世中的官职。

跟随的官吏随着衙门散去,处理的文书也随公务而闲。

我幽静的胸怀暂且自我调适,悠闲地摆弄着紫芝和兰花。

修道的内心只有微妙难测,世间的道路却充满了艰险。

回顾自己乘坐着华贵的车驾,佩戴着官印感到惭愧,羡慕您手持锡杖指向烟霞缭绕的远方。

何时我才能舍弃尘世的事务,归去隐居在那蓬莱仙境之中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韦应物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自己身为官员的束缚与僧人自由无拘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赏析

“顾我乘轩惭组绶,羡师飞锡指烟霞”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这两句通过对比,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僧人自由生活的羡慕,诗人以“乘轩惭组绶”自谦,表达了自己身为官员却内心不安的复杂情感;而“羡师飞锡指烟霞”则表达了对僧人自由无拘、超脱尘世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辞去官职后,面对仕途的艰辛和内心的矛盾,有感而发创作的,韦应物早年曾游历四方,寻求超脱,但仕途的波折和官场的勾心斗角让他深感疲惫,在辞去官职后,他更加向往隐逸闲适的生活,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束缚的挣脱。

“顾我乘轩惭组绶,羡师飞锡指烟霞。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