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怜君尽室泛安流,职重官新未白头。全诗是什么?

5个月前 (03-04)诗词赏析8

诗词原文

送郑尚书赴南海

怜君尽室泛安流,职重官新未白头。全诗是什么?

唐·杜甫

怜君尽室泛安流,职重官新未白头。

垂老遇君无别语,唯将心事付沙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年游历四方,广交好友,曾应试不第,后入朝为官,但仕途不顺,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西南,最终在成都逝世,杜甫的诗作内容广泛,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我怜悯你全家都要乘船远行,虽然你新官上任,职位重要,但还未到白头之年,我年岁已高,遇到你也没有什么别的话可说,只能将心中的事情托付给那飞翔的沙鸥。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为送别友人郑尚书而作,首句“怜君尽室泛安流”表达了对友人全家远行的关切与同情;次句“职重官新未白头”则是对友人年轻有为、新官上任的赞美与鼓励;第三句“垂老遇君无别语”透露出诗人自己年岁已高,与友人相遇却无多言,情感深沉;末句“唯将心事付沙鸥”则是以沙鸥为喻,表达了诗人将心中难以言说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的无奈与超脱。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怜君”二字,既是对友人远行的关切,也是对友人未来仕途的祝福与期待,而“垂老遇君无别语”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岁月匆匆的感慨与无奈,末句“唯将心事付沙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以沙鸥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的超脱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杜甫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坎坷与波折,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而友人郑尚书则正值壮年,新官上任,前途无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为友人送别,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晚年时期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怜君尽室泛安流,职重官新未白头。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