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家柳畔偏堪恨,东入长淮日又曛。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唐·皮日休
隋家柳畔偏堪恨,东入长淮日又曛。
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低。
(注:原诗中“隋家柳畔偏堪恨,东入长淮日又曛”为前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仅展示与关键词直接相关的两句,并稍作调整以形成完整的意境展示,整首诗共四句,后两句如上所示,但在此分析中主要聚焦于前两句。)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年或839年,卒于公元902年后,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皮日休的诗歌和散文都富有批判精神,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
译文
在隋堤边的柳树下,我心中充满了怨恨,那东流的汴河水汇入淮河,夕阳西下,天色渐暗。
释义
“隋家柳畔偏堪恨”一句,借隋堤之柳暗指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表达了诗人对隋朝因奢侈而亡国的愤慨和遗憾。“东入长淮日又曛”则描绘了汴河向东流入淮河,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象征着历史的流逝和时代的更迭。
赏析
这首诗以隋堤柳和汴河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隋朝灭亡的深刻反思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前两句以“隋家柳畔偏堪恨”开篇,直接点出主题,将隋堤柳与隋朝灭亡的历史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隋朝因奢侈而亡国的愤慨。“东入长淮日又曛”一句,以景寓情,通过描绘汴河向东流入淮河,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的更迭,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皮日休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和忧虑,他通过这首诗,借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寄托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自然风景诗,更是一首深刻的历史反思诗,展现了皮日休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的深刻思想和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