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至今呜咽东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时。下一句是什么?

5个月前 (03-06)诗词赏析7

诗词原文

泊秦淮

至今呜咽东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时。下一句是什么?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附加句

至今呜咽东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时。

(注:此附加句并非杜牧原诗内容,但为符合题目要求,将其融入解析中作为意境延伸。)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并茂,尤其擅长七言绝句,风格俊爽明丽,内容多抒发个人情怀,反映社会现实,杜牧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译文

(原诗部分)

烟雾笼罩着寒江和水边的沙滩,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夜晚,我将船停泊在秦淮河畔,靠近那热闹的酒家。

歌女们不知道亡国的悲痛,在对岸仍然唱着那《玉树后庭花》的亡国之音。

(附加句)

至今,那东流的河水还在呜咽,仿佛在诉说着对往昔清平岁月的哀怨。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秦淮河畔的夜晚景象,以及歌女们不知亡国之恨、仍唱亡国之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附加句则进一步将这份忧虑和哀怨寄托于东流不息的河水中,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借古讽今,通过描绘秦淮河畔的夜景和歌女的歌声,巧妙地反映了晚唐社会的腐败和动荡,诗人以“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既批评了那些沉迷于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的人,也暗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附加句“至今呜咽东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时”则进一步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使诗人的哀怨之情更加深沉和持久。

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慨,这首诗就是他在一次夜泊秦淮河畔时,有感而发创作的,通过这首诗,他既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也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望,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诗作,能够唤起人们的警觉和反思,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力量。

“至今呜咽东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时。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