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何事旷官全不语,好天良月锁高台。全诗是什么?

6个月前 (03-07)诗词赏析27

诗词原文

高楼夜坐

何事旷官全不语,好天良月锁高台。全诗是什么?

明 · 宗臣

独坐高楼夜未央,

星河漫漫入苍茫。

何事旷官全不语,

好天良月锁高台。

作者简介

宗臣(1525年-1560年),字子相,号方城山人,明代文学家、官员,兴化(今江苏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后改吏部考功司主事,迁吏部员外郎、郎中,因直言敢谏,忤怒权贵,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贬为福建布政司右参议,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因抗倭劳瘁卒于任上,年仅三十六岁,宗臣为“嘉靖七子”之一,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王世贞等齐名,但其作品较少摹拟堆砌之弊,著有《宗子相集》等。

译文

独自坐在高楼上,夜色还未到尽头,

银河漫漫,星辰点点,融入无边的夜色之中。

为何身为官员的我却沉默不语,

只因这美好的天空和明月都被锁在了高高的楼台上,无从欣赏。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高楼夜坐的情景,通过“星河漫漫”与“夜未央”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夜晚氛围,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身为官员却无法施展抱负,只能默默地看着美好的事物被“锁”在高台之上,无法触及,这里的“好天良月”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或理想,而“锁高台”则暗示了现实的束缚与限制。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前两句写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铺垫,后两句则直接抒情,通过“何事旷官全不语”的自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挣扎,而“好天良月锁高台”的比喻,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宗臣被贬福建期间,作为一位有抱负的官员,宗臣在朝廷中因直言敢谏而得罪权贵,最终被贬至地方任职,在远离京城、仕途不顺的背景下,诗人内心充满了苦闷与无奈,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高楼夜坐的情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失望与不满,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何事旷官全不语,好天良月锁高台。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